首页 > 争鸣 > 正文
贾振鑫谈“多元路径”培育快书人才
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6-03-02 14:46:29

长期以来,山东快书的人才培养都是依靠“收徒传艺”的单一模式。现在的山东快书收徒仪式也为数不少,“门内传人”具有相当数量,但是这些人多为业余爱好者,不像以前要跟师父学习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出徒演出,学习的时间、书目数量都难以保证,成为职业演员者为数极少。即使成为职业演员,也和大多数非职业、半职业演员情况类似,往往只学会了表演形式,而表演技巧和传统书目的学习却不容乐观,基本是依靠有数的几个节目在支撑门面,唯一传统大书《武松传》能全本唱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内容创新更无从谈起。“会而不通,通而不精,精而不化”的“二把刀”演员随处可见,“会而通,通而精,精而化”的名家、大师则如大海捞针般的稀少。如此,人才匮乏的窘境严重束缚着山东快书的发展。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山东快书发展的首要动力。   

山东快书应该搭建起以职业演员为塔尖,非职业演员为塔身,一般爱好者为塔基的科学人才结构。在这个架构里,职业演员为引领,一般爱好者为“烘托”,与作为补充的非职业演员上下呼应,相互影响,互为整体,共同促进山东快书的发展。

解放初期,“一高二刘”连续的几届部队“短期培训班”教会了几百人演唱山东快书,其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解放初期的快书发展主力军,并参与将快书推向了全国。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广度有余,深度不足,无法让演员做到系统的学习和全面的掌握,只能依靠后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自我感悟,但是囿于学习内容又无法做到厚积薄发,使得山东快书失去了发展“后劲”。

山东快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态,真正掌握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发声、吐字、节奏、形体、表演、书目教学等诸多内容,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教学才能完成。如果按照刘学智先生的要求,“成功的曲艺家,应当是上台能演出,下台能创作,张口有理论……”的标准,学习内容之巨,更不是“一日之功,一师之力”所能为的。“收徒传艺”和“短期培训班”虽有优势,但弊端也非常明显,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引领山东快书的发展,必须广开渠道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高等教育优势明显,教学科目齐全,可保证表演技法、创作、理论教学实施到位。四年的学制,可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足够完成一个长篇书目和系列单段的学习,保证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如此,我们可期待一种不同于民间表演风格的“山东快书学院派”出现,用更开放的思维和学术交流,来推动山东快书的发展。高校之于山东快书教学的劣势,是专门人才的匮乏,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与地方联办的形式实现,大可不必视为障碍。

目前,辽宁科技大学连续多年在全国统招曲艺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招生专业列为“表演(曲艺方向)”,但总算有了曲艺本科教学的开始。另外,清华、北大、大连理工等众多名校都在招收曲艺特长生,实施加分政策。还要做好山东快书娃娃人才的培养,通过进校园活动,深入课堂,从教学的点滴抓起,真正培训、培养一批演唱快书的“小说书家”,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生根发芽的种子,积蓄快书发展的后备力量。

另外,做为山东快书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应逐步设立山东快书的“社会化考级”,把综合水平分为若干等级,各自设定具有相应技术难度的规定或自选书目,编制相应等级的教材,藉此来扩大社会影响,培养学员学习兴趣,设立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引导学员的科学学习。

如此以来,以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引领,以社会化考级保障下的“收徒传艺、短期培训班、娃娃人才培养”等社会化教学形式为补充,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数量就会全面提高,从而搭建起山东快书的科学人才架构。

 

创新发展模式   

发挥团队优势,改变单打独斗。当年,高元钧、刘洪滨、刘学智、陈增智、王桂山等人形成了创作、表演的协作团队,使得《一车高粱米》、《长空激战》等名段唱响全国,“说新唱新”取得了成功。山东快书理论研究起步早、成就多,也是“一高二刘”团队作用的结果。这种好传统,却不知何时被丢进了汪洋大海,人人筑起了壁垒,“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严重制约了艺术形式的整体发展。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摒弃门户之见,发挥团队作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集众人之力,形成拳头之势,集群体智慧带动山东快书的发展。  发挥团队优势。第一,创作一直是山东快书的短板,之于长篇大书而言更是如此。虽然,刘洪滨、高洪胜等艺术家也创作了《马本斋传奇》、《许世友的传说》等几部新作,但是数量、质量、社会影响力无法与山东快书的大曲种地位相匹配。要形成团队创作机制,应利用人才优势,改变演员“自编自导自演”的单打独斗,引进导演机制,最大化展现演员的艺术才能,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去除固化思维,更新保守观念。

第一,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山东快书的改革创新首要从思想的革新开始。高元钧、杨立德等艺术家技艺高超、成就卓著,我们必须尊重、学习他们的艺术,但是又绝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先继承,再发展,即使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也应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山东快书如果以固化思维做指导,缺乏创新,必将成为死水一潭,失去发展活力。当年戚永立把武术元素“嫁接”到了山东快书的表演而大受欢迎,高元钧为了山东快书能进入大雅之堂的剧场演出,在表演形式、演员形象方面做出了改革而受热捧。我们应该透过现象视其本质,不仅要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更需要学习他们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观众需求的改革精神,继续创新山东快书的发展。   

第二,有的职业演员一旦有了点名气,原来的“我要演”,变成了“你要我演”,骄傲、懒惰、保守、贪婪的“人之恶”随之“附身”,“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变成了习惯。最可悲的是,他们患上了“新作品恐惧症”,害怕失败,不敢排演新作品,演出就是所谓的个人经典唱段的重复,以期保持个人的名声,可是越怕失败越失败,当观众日久生厌对他们的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失去市场和观众已是必然的结果。更甚者,业务原地踏步走,对山东快书没有了热爱,只有应付;没有了奉献,只有索取;没有了创新,只有保守。究其根本,还是他们保守的思想、陈化的观念在作祟,此“病根”不除,害了他们自己,更害了山东快书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鼓励个人能动性,多出新作品、好作品,发挥职业演员的引领作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与山东快书共同前进。   

第三,山东快书大赛要出作品出人才,这是举办大赛的初衷。可是个别赛事活动,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有的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会因为“师承关系”不能得到相应的奖项和适当评价;有的比赛所在单位,即使自己的节目比别人的节目差了一个档次也会约定俗成地获得大奖。这种比赛显然成了某些“名家”或者比赛所在单位的炫耀,不过是其他参赛者“陪太子读书”的游戏。山东快书的发展没有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却成了“看师父、论出身”的门户之见、地方保护,严重影响了比赛的信誉度,打击了参赛者的艺术信心,长此以往,会把山东快书带入死胡同,失去人才动力,继续走向没落。

 

呼吁外部力量的推动   

山东快书的发展,需要内部力量的作用,更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二者共同发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重视山东快书的“文化品牌”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当好桥梁纽带,提供山东快书发展的强力保障。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赛事、展演、培训、创作笔会、采风等活动,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来不断地发现作品、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其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可设立“山东快书艺术发展基金”用于重奖在山东快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表演、创作、理论人才。   

另外,还要呼吁社会名流、名导、名演、名作家们,能像当年郭沫若、老舍等大家们一样,多多关注山东快书,给予山东快书适当的帮助,哪怕只是出出主意,提提意见。

(贾振鑫系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担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聊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