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济南许多地方兴起了胶片电影专场,周末晚间或者下午茶时间,在光影斑驳里欣赏雪花密布的老电影。
实际上,老济南不乏著名电影院,光明、大观、小广寒、和平电影院……时隔百年,济南的电影业被数字影院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不少老电影院已不复存在,用老式胶片放映机播放电影,更多是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109岁的“小广寒”:国内现存影院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
经三小纬二路上,一座典型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特别亮眼,这就是昔日的小广寒电影院,如今已是一个老电影主题餐厅。
有史料记载,小广寒于1904年动工,1906年竣工,由德国人出资兴建。它是建设最早的一批影院之一,甚至比北京、上海出现第一家电影院的时间还要早。
小广寒电影院是目前国内现存影院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原建筑是砖木结构,能容纳500多人,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能容纳六人的包厢。最初的电影只在晚上放映两三个小时,因为电业局白天不供电。直到1920年以后,小广寒有了自己的发电机才开始全天候放映电影。
一开始,电影大多都是一些“两西女作跳舞状”之类的西洋镜头,时长两三分钟左右。那时候人们称电影为“电光活动影戏”,简称“电动影戏”。后来出现了较长的电影,主要是风景片或滑稽片等,且配有中文字幕。
老济南人王昭建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人们传说(小广寒)放的都是德国片,实际上是英国片。其中,有两部电影我至今还记得:一部叫《孤儿飘零记》,另一部叫《银汉红墙》。《孤儿飘零记》实际上是根据英国作家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改编的,而《银汉红墙》则是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而成的。”
小广寒初期用的是手摇提包放映机。为了换片,每放映完一集,灯亮一次,这时观众可以喝茶、休息。门票分为:包厢3元、楼座1元、池座5角、楼下3角。当时的1元钱在北京可以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则可以买两到三张电影票。由此可见,在小广寒看电影属于“高消费”。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乐意花高价见识一下电影这颇“洋气”的新鲜事物。
电影院命名“小广寒”,意为到了月球上的广寒宫,如同进入天堂般的美妙享受。凭“小广寒”这几个字,可以想象人们对电影院的美好期许。自1906年投入使用之后,小广寒也经历了几次更名,1946年改名为国民电影院,1948年改为济南电影院,1950年又改名为明星电影院,后来曾一度成为济南市卫生教育馆,办过计划生育类的展览。后年久失修,楼顶塌坏,建筑处于废弃闲置状态。直到2006年,市中区房管局将其使用权收回,并从2008年4月份进行了为期大半年的加固和修复。2008年底小广寒电影院加固和修复完成,进行了招商。2009年确定由目前商家和生逸品进行运营。
当时重新装修小广寒的设计师王建宁称,“很多老建筑重建,都是建成一座崭新的旧房子。对小广寒,我不是要建一座100年前的旧房子,而是要建一座经历了100年生命的房子。”
如今的小广寒电影院既是以电影为主题的餐厅,同时也是小广寒电影博物馆。老电影胶片、不同型号的放映机、红色木质楼梯、已经斑驳的绿色栏杆……喜爱美食的饕餮客和爱好民国老建筑的文艺青年都可以在此寻找到适合自己心意的元素。
老济南的第一场电影:从山陕会馆到闻善茶园
小广寒是济南第一家专业电影院,但是电影第一次在济南放映,却不在小广寒。有关济南第一场电影放映的时间和地点,有以下两个版本。
1904年秋天,济南闻善茶园门口挂出一张海报:“为开通风气起见,不惜工本,特由外洋请到影戏团,里面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正东洋大战……”,并称“请君看过,即如亲到外洋游历一般”。这张海报长约一丈,白布黑字,大书文明电影。闻善茶园老板的营业手腕大扩充,挂出海报又遍撒传单。
史料对当时的情况有详细的描述:电影票价钱“卖到一元之多,座客还是非常之挤……及至银幕现形,只见些西洋兵似演操似打仗地乱叫了一阵,说是《英特大战》。后来又接上《日兵大操》,一点戏情都没有。有些人以为总算见了世面了,有的呼冤不绝……”
放电影的是一个法国人,他携带影片和放映机来济南闻善茶园。当天放映的影片是默片,加之内容杂乱,许多观众看后甚感失望。但这却有可能是电影的声光映画第一次在济南上演。
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却认为,电影第一次放映的地点,是在济南布政司大街的山陕会馆,放映场地在会馆最精美的会馆大戏台。
张继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关于这场电影的记载。据他介绍,1905年7月27日的《大公报》刊载了一则消息《人皆称奇》写道:“日前来一电光活动影戏(即电影),初十晚间,假山陕会馆演之。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后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东邦人士从未见此妙技,故志之。”他认为,既然报道中称“从未见此妙技”,可见这确是济南的首场电影。
两个多月后出版的《时报》也报道说,“粤人林锦楼日前来济开演电动影戏。第一次在山陕会馆,请人往观,概不取资。嗣在闻善茶园开演多日,究以价昂,观者无几。现又禀准巡警局宪,在吕祖庙前搭棚开演,每座减为京钱六百文,已刷印广告遍送矣。”
张继平认为,在山陕会馆放映电影,要早于在闻善茶园。那晚在山陕会馆演出时,由于不收费,所以观者太多,组织者怕惹出事端,演到一半便停演了;随后又在闻善茶园开演,票价又定高了。因此再度申请在吕祖庙前搭棚开演。
无论地点在何处,流动的银幕都为济南人打开了一扇新奇的世界之窗。清末的济南人极少踏出国门,电影将外国的生活、异邦的景物活生生地再现于银幕,给人们的娱乐生活带来新奇与震撼。
电影院里的城市变迁:用老式胶片放映机播放的老电影,更多是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在历史上,济南有很多老电影院,跟随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沧桑变迁的往事。
1904年,济南开埠。在商埠和西城一带的居民大都过着迟睡迟起的都市生活,他们白天在喧闹的环境中忙碌着,晚上最普遍的娱乐方式除了听大鼓书,就是看电影。因此电影院以商埠一带分布最多。
从1925年张宗昌主政山东,到后来1938年韩复榘督鲁八年,在经二路纬三路周边,又建起好几家影院,如新济南电影院、振明电影院、和平电影院、游艺园电影院、大观有声电影院、商埠有声电影院(位于中山公园内)、新光电影院(位于新市场内,今胜利电影院)、青光电影院以及军人电影院等。
民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得到了发展,《关东大侠》、《火烧红莲寺》等无声电影兴盛,电影院渐以放映国产片为主。此后放映的故事片越来越多,像演员杨耐梅、胡蝶、郑小秋等人的电影都开始上映了。经常放的有《春闺梦里人》、《姊妹花》、《渔光曲》,阮玲玉的片子也常放。1945年抗战胜利后,电影院兴起放《美人岛》、《人猿泰山》、《大饭店》等美国电影,档期基本上和好莱坞同步。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老济南的电影院迎来了黄金期。除了济南青光电影院在1948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外,大观、胜利、和平以及军人等电影院生意都火爆一时,这种火爆甚至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其中最风光的当属成丰桥的光明电影院。起初它由十五户商人合资建设,1966年成为国营电影院。1988年,光明电影院进行了内部装修,铺上了红地毯,安装了航空座椅,引进了先进的音响设备,成为了省内第一家模拟立体声电影院。装修完毕后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霹雳舞》,票价更是创了1.5元的新高。
位于新市场内的胜利电影院属小型影院,名称的几次更改反映世事变迁。始建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称中苏友好影院;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遂改名反修影院;70年代后改称胜利电影院。2008年随着魏家庄片区改造拆除。
如今的城市电影业,几乎被百丽宫、万达、新世纪、鲁信等数字电影院垄断,一些仅存空骨架的老电影院已作他用,唯有几经改造后的大观电影院、职工电影院等极少数“老字号”还一息尚存。不过,这些影院的票房似乎也并不尽如人意。
对于老电影院的消逝,大多数80、90后年轻人表示优胜劣汰实乃自然规律。不过,也有不少“老济南”表示,老影院作为这个城市的记忆符号和历史遗存,理应被保留下来。